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从实战出发看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规范化诊疗。
迟发性运动障碍(Tardive dyskinesia,TD)是与长期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相关的一种运动系统副作用。TD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异常的不自主运动,涉及口、舌、面部、四肢、躯干和呼吸肌等部位,症状常在停用致病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甚至更加明显。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,也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。
2018年更新的美国神经病学学会(AAN)指南指出,基于重大证据(Class Ⅰ)的支持,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(VMAT-2)抑制剂类药物氘丁苯那嗪获得治疗TD的A级推荐[1]。2020年5月,该药在中国获批上市,用于治疗与亨廷顿病有关的舞蹈病及成人迟发性运动障碍。本文将分享两例TD患者应用氘丁苯那嗪的诊疗经过,以期给临床诊疗提供参考。
临床实战1:识别运动障碍疾病诊治过程中的“陷阱”
病例资料:患者女,70岁。主要表现为右上肢震颤20年余,加重伴左上肢震颤1年余。2022年3月来院就诊,体格检查出现构音障碍,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,舌头、口周以及下颌关节不自主运动等肌张力异常。偏高,颅内散在缺血梗塞灶,轻度脑萎缩。既往有青霉素过敏病史,高血压病史20余年,现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5mg qd治疗。
诊疗过程:
2022年3月,初始诊断为:特发性震颤转帕金森病;口舌下颌不自主运动待诊;高血压;2型糖尿病。经药物治疗后(具体不详)患者震颤僵硬的情况有所改善,但口舌下颌不自主运动无明显改善。追问患者病史,得知患者曾在2022年1月于当地医院就诊,考虑“焦虑症”,开始服用“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2片 qd”治疗,而后出现下颌、嘴巴以及舌不自主活动,服药后手抖加重。修正诊断为:特发性震颤转帕金森病;迟发性运动障碍;高血压;2型糖尿病。修正治疗方案:初始方案联用氘丁苯那嗪 6mg bid,一周后加量至12mg bid(使用半年后,开始逐渐减量至6mg bid,再使用3个月后停用);
2022年4月,AIMS评分6分;
2022年10月,AIMS评分2分,且情绪方面改善,焦虑情绪缓解明显。
预后:2023年1月,震颤型帕金森病症状稳定,无明显口颌舌不自主运动。
临床实战2:氘丁苯那嗪让不听话的舌头回归平静
病例资料:患者女, 72岁。主要表现为坚信自己被抖音视频监视、控制自己2年,期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,出现口颊舌不自主运动3月余,目前暂时拒绝入院治疗,要求门诊药物治疗。患者病前性格开朗,家庭关系复杂。既往史和家族史无特殊。体检未见明显异常。精神状况表现为意识清楚、定向力完整、幻觉明显、睡眠差、表情发呆、意志力下降等。
诊疗过程:
2024年1月,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(PANSS)65分,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。服用利培酮片1-2mg qd,病情改善不明显且感到身体及舌发僵。
2024年3月,服用布南色林6mg qd,患者幻觉妄想基本消失但出现口颊舌不自主的运动,影响自己的说话、交流和进食。
2024年4月,口舌不自主运动加重,无法交流和吞咽。PANSS 42分,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(AIMS)12分,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,迟发性运动障碍。服用氘丁苯那嗪6mg bid,5月逐渐加量为18mg/d,24mg/d。病情明显好转,未引出幻觉妄想,抖动基本消失。
2024年7月,患者自行停用氘丁苯那嗪,精神症状复发,PANSS 56分,AIMS 8分。给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25mg qn,同时建议继续服用氘丁苯那嗪18mg/d。
2024年8月,患者服用喹硫平后,血压低,间断性出现幻听。PANSS 56分,AIMS 2分。建议停用喹硫平,换用奥氮平2.5mg qn ,继续服用氘丁苯那嗪18mg/d。
预后:电话随访,患者精神症状较前缓解,口角不自主运动基本控制。
诊疗思考
▌实战TD思考:注意TD高危因素,助力鉴别诊断
案例1中的患者为帕金森病患者,本身就有运动障碍。因此,需要明确下颌震颤现象是由帕金森引起还是TD的不自主运动又或者是别的疾病所导致。由于TD尚无确诊性试验或生物标志物,因此了解TD的高危因素,能够帮助早期识别和积极干预TD,让患者有更好的治愈机会。
TD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个体相关、疾病相关及治疗相关危险因素[2,3]。本期案例中两位患者涉及到了高龄、女性、精神分裂症、服用精神病药、糖尿病等高危因素。对于疾病相关及治疗相关的危险因素,在诊断过程中临床工作者一定要详细追问病史和用药史。对于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,尽量选择TD风险低的抗精神病药并尽可能避免长期治疗。
表1:迟发性运动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[2-3]

▌氘丁苯那嗪:治疗TD疗效确切
对于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,要注意监测TD的发生,一旦被诊断为TD,建议换用TD风险较低的抗精神病药[4]。对于既已存在的TD,要积极采取药物治疗。本期两个案例中都采用了氘丁苯那嗪进行治疗,疗效确切,安全性高。
氘丁苯那嗪是一种VMAT2抑制剂,基于TD的多巴胺受体超敏假说,VMAT-2抑制剂可干扰多巴胺在突触前囊泡中的摄取和存储,导致突触囊泡单胺类物质摄取的减少和单胺储存的耗竭,从而抑制过度的运动,发挥改善TD症状的作用[5]。AIM-TD研究表明氘丁苯那嗪治疗可使患者明确获益。治疗组受试者最早可在第2周获得显著治疗应答,且在12周时,安慰剂组、氘丁苯那嗪12mg/d、24mg/d和36mg/d组分别降低AIMS分为1.4、2.1、3.2、3.3分(图1)[6]。此外,RIM-TD研究结果显示:治疗145周,氘丁苯那嗪可持续改善患者AIMS评分,其中精神障碍患者可较基线下降6.3分,情绪和其他障碍患者可较基线下降7.1分(图2)[7]。

图1:氘丁苯那嗪治疗12周,(24mg和36mg/日)显著改善TD症状

图2:氘丁苯那嗪治疗145周,可持续改善TD症状
在本期案例中,患者首次使用氘丁苯那嗪的剂量为12mg/d(6mg bid),并采取逐渐加量至临床有效剂量24mg/d(12mg bid),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后适当降低剂量至18mg/d或者12mg/d,有效规避了因药物过量带来的不良反应。在案例1中,氘丁苯那嗪24mg/d(12mg bid)使用6个月后AIMS评分减少4分,后续降低用药剂量直至停用,10个月后随访时患者已无明显口颌舌不自主运动。在案例2中,氘丁苯那嗪治疗4个月(16周)后AIMS评分下降共计10分,口周不自主运动基本控制。
小结
综上所述,TD是药物引起的异常不自主运动,年龄较大和接受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的持续时间是TD的高危因素,VMAT2抑制剂氘丁苯那嗪不仅在临床试验研究中表现出确切疗效,而且本期临床实战案例中氘丁苯那嗪更是交出了满意的答卷,为TD患者带来了确定的希望。
参考文献:
[1]Bhidayasiri R, Jitkritsadakul O, Friedman JH, Fahn S. Updating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reatment of tardive syndromes: A systematic review of new evidence and practical treatment algorithm. J Neurol Sci. 2018;389:67-75.
[2]SolmiM, PigatoG, KaneJM, et al. 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rdive dyskinesia[J]. J Neurol Sci, 2018, 389:21-27.
[3]UludagK, WangDM, GoodmanC, et al. Prevalence, clinical correlates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ardive dyskinesia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[J]. Asian J Psychiatr, 2021, 66:102877.
[4]Brian J. Miller. Tardive Dyskinesia: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. Psychiatric Times. June 27, 2017
[5]Dorfman BJ, et al. Deutetrabenazine for treatment of involuntary movements in patients with tardive dyskinesia[J]. Expert Rev Neurother. 2021 Jan;21(1):9-20.
[6]Anderson KE, et al. Deutetrabenazine for treatment of involuntary movements in patients with tardive dyskinesia (AIM-TD): a double-blind, randomised, placebo-controlled, phase 3 trial[J]. Lancet Psychiatry. 2017 Aug;4(8):595-604.
[7]Hauser RA, Barkay H, Fernandez HH, et al.Deutetrabenazine Provides Long-Term Benefit for Tardive Dyskinesia Regardless of Underlying Condition and Dop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 Use: 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3-Year, Open-Label Extension Study. J Clin Psychopharmacol. 2024 Jul-Aug 01;44(4):386-396.
医学界精神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!
加入我们吧!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